央企地产商也要退市了
8月1日,北京与香港资本市场同步传来消息——大悦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(000031.SZ,简称“大悦城控股”)于7月31日晚间发布公告,其控股子公司大悦城地产有限公司(00207.HK,简称“大悦城地产”)拟通过协议安排方式私有化退市。
消息一出,市场哗然。
毕竟,“央企”二字曾是商业地产领域的“安全牌”——背靠中粮集团(国资委直属央企),大悦城地产坐拥15个核心城市综合体、年租金超45亿元的优质资产。但在行业寒冬下,连“国家队”也不得不选择私有化退市,这背后藏着怎样的行业真相?
身份特殊:“中粮系”商业旗舰的“央企标签”
大悦城地产的“央企血统”,从诞生起就带着光环。作为中粮集团“十二五”期间重点打造的商业地产平台,其战略定位清晰:以“大悦城”品牌为核心,布局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,打造“城市级商业综合体”。
这种央企背景,曾让大悦城地产在资源获取上占尽优势:2010年前后,中粮集团以“城市更新”名义低价获取北京朝阳大悦城、上海前滩大悦城等地块;2015年后,借助央企信用优势,其融资成本长期低于行业平均(2020年前平均融资利率仅4.5%);甚至在2021年行业暴雷潮中,大悦城地产仍能凭借“央企兜底”预期,获得银行授信支持。
但如今,这份“央企庇护”正在失效。
行业困境:央企地产商也躲不过的“生存战”
大悦城地产的退市,本质是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缩影,而央企的身份反而放大了其困境。
1. 商业地产“重资产”模式与行业周期的剧烈碰撞
大悦城地产的核心模式是“开发+持有”:通过住宅开发回笼资金,反哺商业项目运营,最终依靠租金现金流实现长期收益。但在过去三年,这一模式遭遇“三重暴击”:
住宅开发端:行业下行导致销售疲软。2024年大悦城控股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15%,去化周期延长至18个月(行业平均12个月),原本“以住养商”的资金链被切断;
商业运营端:消费复苏不及预期,租金增长停滞。2024年大悦城地产租金收入45.8亿元,同比仅增长11.5%(2021年曾高达25%),而运营成本(能耗、人力、维护)却因通胀上涨18%;
融资端:央企身份带来的“信用溢价”消失。2024年大悦城地产融资成本飙升至7.2%(2020年仅4.5%),发债规模从80亿元缩减至30亿元,甚至需要母公司“输血”才能维持运营。
“以前觉得‘央企’就是‘不差钱’,现在才发现,央企也得看行业脸色。”一位接近大悦城的人士坦言,“当整个商业地产行业都在‘缩表’,连央企的优质资产都找不到接盘方,私有化成了最现实的选择。”
2. 港股市场的“估值歧视”让央企资产“贱卖”
大悦城地产的港股困境,本质是国际资本对“中资商业地产”的系统性低估。
截至2024年7月31日,大悦城地产收盘价仅0.58港元/股,总市值约27.4亿港元。而其持有的15个购物中心总估值(按戴德梁行评估)达420亿元,租金收入45.8亿元(对应5%资本化率的合理市值应为916亿元)。
“港股投资者看商业地产,只认‘清算价值’——土地、建筑能卖多少钱,不认‘运营价值’——未来能赚多少钱。”中指研究院商业地产分析师王雨晴指出,“大悦城的商场每天人流量10万人次,租金年涨10%,但这些‘活的资产’在港股市场连‘死的土地’都不如。”
这种估值错位,让大悦城地产的融资能力几乎瘫痪。2024年,它试图以“商业+住宅”资产包发债,结果只拿到30亿元,利率7.2%;而同样资质的民企新城控股(601155.SH),同期发债利率仅5.8%。“不是我们资产不好,是港股的‘审美’和我们不匹配。”大悦城财务总监在业绩会上无奈表示。
3. 央企考核压力:“保值增值”与“战略转型”的两难
作为央企子公司,大悦城地产还背负着特殊的考核压力——国资委要求央企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不低于100%”。但在行业下行期,这一要求反而成为枷锁。
2024年,大悦城地产归母净资产约100亿元,若继续维持港股上市,其股价低迷将直接导致“国有资产缩水”;而私有化后,大悦城控股将其转为全资子公司,可通过内部资源整合(如注入住宅开发的高周转现金流)提升净资产价值。
“这不是‘放弃’,而是‘换个战场保值’。”一位国资研究专家分析,“央企的商业地产平台,本质上承担着‘服务民生’(如城市综合体配套)和‘资产运营’(如国有资产增值)双重任务。当港股市场无法实现后者,回归A股体系(大悦城控股)反而能通过资源协同,更好地完成考核。”
私有化的“央企逻辑”:止血、整合、重估
大悦城地产的私有化方案,处处体现着“央企式”的谨慎与策略。
1. 低价收购:“国有资产不能流失”的底线
私有化要约价每股0.62港元,总金额29.32亿港元,仅为大悦城地产当前市值的107%。这个价格看似“便宜”,实则是央企对“国有资产保值”的底线坚守——按2024年净资产计算,大悦城地产每股净资产约1.5港元(含未开发土地),0.62港元的要约价仅相当于净资产的41%,但已是港股市场对其估值的“溢价”(当前股价0.58港元/股)。
“如果是民企,可能直接按股价收购;但央企必须证明‘交易公允’。”一位参与方案设计的投行人士透露,“大悦城控股专门聘请了第三方评估机构,对每块土地、每个商场进行重新估值,最终确定的要约价是‘市场底价’与‘国资底线’的平衡。”
2. 资源整合:“住宅+商业”双轮驱动的央企战略
私有化后,大悦城控股将获得对大悦城地产的100%控制权,这为“住宅+商业”协同提供了可能。
资金协同:大悦城地产2024年归母净资产约100亿元,合并后大悦城控股净资产将增厚9%,降低资产负债率(从82%降至80%以下);
流量协同:大悦城地产的15个商场年客流量超2亿人次,可通过“购房送商场会员”“商业活动引流住宅销售”等方式,为住宅业务导流;
品牌协同:“大悦城”作为央企商业品牌,可依托中粮集团的资源(如中粮集团的供应链、文旅资产),拓展“商业+文旅”“商业+社区”等新业态。
3. 风险控制:央企退市的“安全垫”
私有化不是“一退了之”,大悦城控股已为后续风险做好准备:
债务兜底:29.32亿港元的私有化资金中,70%来自大悦城控股自有资金(主要为住宅开发回款),30%通过银行借款(利率仅3.8%,低于行业平均);
过渡期安排:交易完成后,大悦城地产将保留核心管理团队(原CEO、CFO留任),确保商业运营稳定;
监管合规:方案已获国资委预审通过,符合《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》中“有序进退、合理流动”的要求。
未来:央企商业地产的“重生”之路
截至8月1日收盘,大悦城控股(000031.SZ)股价报3.12元/股,较前一交易日上涨2.3%;大悦城地产(00207.HK)股价报0.61港元/股,较公告日上涨5.17%。市场用“小涨”回应这场央企退市,似乎在说:“我们理解你的无奈,也看好你的未来。”
但正如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所说:“私有化只是第一步,真正的考验是如何让‘央企商业地产’在新时代重生。”
对于大悦城来说,这场退市不是终点,而是一场“价值重估”的起点——它需要证明:即使背负央企身份,商业地产依然能在行业寒冬中找到“活法”;即使脱离港股市场,优质资产依然能通过资源整合实现“二次成长”。
毕竟,在这个“得商业者得未来”的房地产新时代,大悦城的这场突围,或许也是整个“国家队”的缩影——当行业洗牌进入深水区,央企不仅要“守住阵地”,更要“开辟新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