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业园区的日子,越来越难过了
近一年的产业园行业起起伏伏,各领域的产业热点很多,但监管越来越严格、供应越来越井喷,园区行业压力在不断加大。
这条赛道曾被看作是不动产领域的一片蓝海,却仅在数年内就进入了饱和竞争阶段。在激烈的竞争与更加密切的监管下,许多打法在加速失效。
如今的园区行业处在大浪淘沙的阶段,生存模式下园区必须转变思维、重塑打法,不仅招商、运营等单项技能要提升,还需要构建更加系统的招管运一体化全局作战能力。
想要应对接下来的严峻挑战,园区需要做的事真的太多了……
要说现在产业园区里压力最大的部门,一定非招商部莫属。供应不断增长的产业空间带来白热化的竞争,让各地园区苦不堪言。
而且去年的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》还叫停了奖补政策的滥用,让很多国有园区无所适从,不得不重新改革招商模式甚至是团队。
当下园区所需的招商能力模型,已经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。在讲求招商公平的时代,产业园区的竞争重点聚焦在了专业水平上,必须拼内功。
这方面其实有很多抓手可以发力,但最基本的是要建立实事求是的招商观念,在清醒认识本地产业现状的基础上,科学的、有目的的做招商。那些为了跟风而制定的、与本土产业毫无关联的产业定位,必须摒弃掉。
其后,各园区可以从内部入手改革,完善招商管理机制,并加紧强化团队的专业水平,包括项目前后评估与研判的能力、招商工具的丰富程度等等。只有管理水平和业务工具跟上时代,招商效率才能提上来。
比如江西上饶经开区,就曾对其招商团队进行了调整,将6支专业招商小分队从行政招商转变为专业招商体系,负责组织开展全区重点项目招商,并跟踪服务重点招商项目落地。
该经开区还探索推行了人才“多元化”引育机制,采取“以岗定薪,按绩取酬”的绩效考核制度,并让整个开发区工作人员成为兼职招商员,以全员招商为抓手激活大招商“一池水”,此后招商成功率、项目质量明显提升。
此外,对招商团队进行武装,最不可忽视的利器,就是数字化技术。丰富的数字化招商工具箱,能够大幅提升招商的精准程度,在红海中找准定位。
所以越来越多园区开始构建数字化资管体系,通过技术手段来为资管工作进行提效。
比如某城市或是某一开发区想盘点存量工业、产业用地的数据与状态,数字化技术就能够实现快速盘查用地信息、建档建库,还能强化工信、发改等多部门的信息互通,让存量土地的监控与盘活工作更精准。
又比如围绕资产的分级分类,产业空间在建库后开发区、园区就可以依托库中数据,对资产进行分级分类,按空间规模、企业数量、功能特性、使用状态等进行划分,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盘活、招商或是共享方案。
还是以五华数字经济产业园为例,五华园投面临着资产体量大、业态种类多、分布广的问题,但借助数字化工具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标准以后,已经成功实现资产管理一本账、一图统管。
通过数字化的赋能,五华园投共计梳理出了65万㎡的可租面积,租金及时收缴率提升了30%,资管提效成果惊人。
前面提到的招管运一体化解决方案,就能够围绕园区内的产业、商业、居住以及多功能空间,打造在线化、一体化、精细化、专业化的运营平台,实现三大维度的资产深化管理。
一是管面积,为园区资产建立详尽档案,绘制资产“一张图”,帮助运营团队准确掌控可经营的资产面积,为后运营提供数据基础;
二是管出租,通过线上租控系统直观掌握各空间租赁状态,并配置有租约到期预警功能,能帮助园区时刻关注资产使用效率,力争提升坪效;
三管服务,通过客服、现场、设备、品质四个线上监管体系,推动物业服务的升级,确保整个园区空间的所有运营服务细节都能做到位。
总体来看,资管意识与数字化武装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园区中建立起来,这是一个整体提效的好趋势。
目前已有不少头部园区平台公司全面禁用excel表格,要求各层级作工作汇报必须100%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数据导出和分析,以便对园区资产实施最精准的管理。
除了空间设施外,产业园区还需要重视一项存量资产,那就是宝贵的存量客户。
近一年来,行业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认知转变,那就是留商与招商同等重要。在增量企业客户越来越难找的当下,园区行业已经进入留商稳商时代。
谁能保住存量客户不流失、出租率不下降,谁就能生存下去。所以在升级强化招商力量的同时,园区也务必关注自身留商的能力。
留商的能力来自哪里呢?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园区运营与服务的质量。未来产业园区提供的服务越丰富、越精准、越稳定,就越有竞争力。
未来的产业园区,不应该只被看作是普通的空间载体,而应该把它当作一个有机的产业生态系统以来经营。无论是toB还是toC,都需要把服务做到位。
在这一环节中,数字化技术的角色就凸显出来了。因为园区运营服务的覆盖范围极广,不仅要服务好企业,还要服务好员工、商家,甚至有些园区在运营上已经有能力辐射到周边的居民。
在这样繁杂的服务需求下,数字化运营体系的动态统筹优势非常显著。尤其是开年以来AI浪潮的袭来,更是为所有园区带来了对智慧化运营场景的更多想象。
如今,数字化运营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园区管理水平的一个关键要素。
不少园区开始基于大数据库来优化服务体系,比如在基础服务板块,从人行车行等高频刚需场景作为切入点,实现服务流程的线上闭环管理,迅速覆盖园区内70%用户,大幅提升服务触达率。
而针对企业及个人用户,还可以通过发放权益卡券、设计积分玩法等策略,提升园区设施与配套使用的便捷性。
此外,园区还可以借助大数据、物联网、AI等前沿数字技术,构建“智慧大脑”,对空间、人员、车辆、事件以及各类物资实现全面互联互通,形成对人事物的全局管理视角。
更重要的是,通过长周期的日常服务积累下来的真实用户数据以及行为分析,能够为园区提供招商、营销、定位调整、业态调整等环节的黄金决策依据,成为园区宝贵的数据资产。
不过,前面提及的招商、资管与运营板块,都属于单项能力的深耕。但在园区新时代竞争打响的当下,更多园区需要的其实是综合管理能力与意识的提升。
一方面,要有能力平台化、业务标准化的意识,告别一事一议的粗放管理模式。
尽可能将更多的业务场景与关键业务指标提前梳理出来、立下标准,并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日常业务的开展漏洞进行监控和识别,逐渐构建标准化的园区管理体系。
比如制定“员工标准作业SOP”、“流程手册”、“权责手册”等一系列标准化文件,并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标准流程进行线上固化。这不仅有助于稳定园区的运营质量,也能给未来创造能力复制和对外输出的机会。
另一方面,还要有数据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意识,学会以数据做决策。
园区可以立足真实的运营场景,搭建完整的指标体系,涵盖经营、管理、业务以及执行等多个维度,并依据决策层到执行层的不同视角,对业务数据进行分层可视化处理,这样能极大地方便经营数据的追踪与分析。
如今的产业园区赛道压力非常大,各地园区迎来的是全维度的综合能力竞争,偏科选手很可能会生存得越来越艰难。
而那些具备复合型管理能力的园区,还是有机会脱颖而出的。关键在于要尽快补短板、建体系,将招、管、运三大环节拉通一体化管理,构建更全面、更精细的园区管理模式。